重庆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区域管制室开启年度复训考核工作
对江海洄游的鱼来说,这个池子还是小了。
其他可以控制的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体重超重(特别是腹部超重)、不锻炼、黄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世卫组织推荐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每日应按照膳食指南摄入400-6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一般自中年期起,到老年期加重,而后发病。
这种程度的病变意味着什么,用不用治疗?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整体讲一讲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比如,平时多吃新鲜瓜果、蔬菜,低盐、低脂饮食,坚持运动和减肥,戒烟戒酒,以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而控制其发展。除了前文解释过的第一项外,后两项也是危险因素的原因在于,男性合并过度酒精摄入和吸烟比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而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长期慢性促炎症反应进行性升高也会增加动脉硬化发生率。1轻度硬化大多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质沉淀所引发的血管炎症性病变。因此,对于预防动脉硬化进展的药物,须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评估病情及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并需长期服用才可以起到相应作用。
2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许多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遗传性。但在临床上,各期并非严格按序出现,也可交替或同时出现。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中,鲥鱼自1994年就没有被捕获的信息,野生的河豚到21世纪初已很难看到,刀鱼已难以形成鱼汛。
几天后,岳阳江段传来消息,一条中华鲟被渔网缠住死亡,正是MZ0713。一个星期后,她顺利排卵,黑色的鱼子自产道喷薄而出,倾泻如注,足足接满28个脸盆,有100多万粒之多!当时的人工增殖技术仍需要依赖野生亲鱼取卵,取卵之后,亲鱼的生命往往就此结束。对于这一政策,危起伟期待已久。其中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眼看着这部条例要黄了,又被一次次救活了。
她身长3.4米、体重近700斤,已经身怀六甲。危起伟等人在论证中写道:可以肯定地宣布长江白鲟已经灭绝,时间大约在2005年,最迟不晚于2010年。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简称长江所)危起伟研究员告诉记者:葛洲坝至庙咀这段长约4千米的江段,是目前为止唯一已知的中华鲟产卵场,也是中华鲟自然种群得以延续的希望所在。历经三十余年的努力,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一上古遗孑走到如此境地,危起伟既不甘心,也不死心,毕竟,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灭绝,实在说不过去。如今,后福已经改名厚福,人们希望它福泽深厚,健康快乐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在海洋馆里生活了6年,后福快40岁了。
1963年,我国著名的鱼类专家伍献文,在研究了长江鲟鱼的生活习性后,首次在学术论文中,把有10块背骨板的鲟鱼冠名为中华鲟。白鱀豚的结局让人们吸取了教训:一定要保护好长江中剩下的最后一种鲸豚类动物长江江豚。据研究人员估算,1970年代,中华鲟的繁殖群体数量在1万尾左右,1980年代,约2000尾,1990年代约400尾,21世纪初则在200尾左右,2010年以后,资源量下降到不足百尾。但淇淇一直是孤独的,多年来,为其寻求配偶的努力没有成功,其精子未能保存,繁殖研究被迫终结。
这些稀有的海洋物质,将有益溯游江段的生物多样性。它们和后福不一样,从出生起就是池鱼,虽然有的已届壮年,但没有一尾比她更大,也没有一尾像她那样,见识过大江大海。
后福诞生于古鲟类一个显赫家族。但等到快艇重返江面时,这条白鲟已没入茫茫江水。
但葛洲坝救鱼的初心和目标,应该是维持中华鲟的野生种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葛洲坝救鱼又是失败的。女王是2005年早春,因为受伤而搁浅于江滩边的。根据现有数据,放流幼鱼的成活率不足3%,再以需要补充的数量倒推,一年至少应放流300万尾。让野生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开口摄食,可谓世界级难题。危起伟难掩伤感,长江所超声波标志的中华鲟亲鱼,有3尾入海后回到长江繁殖,均被误捕后致死。40年来,真正有效的放流群体,是137.21万尾已经越过了死亡高峰期的稚鱼和幼鱼。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建坝后,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中华鲟竟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抗议。
危起伟给它起名后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也是他从事研究30余年来,第一次给鲟命名。《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当中,极为精炼地概括了中华鲟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的原因:水工建设、航运、捕捞、环境污染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中华鲟资源持续下降。
现在长江里的鱼还有多少?用渔老大的话说,从70、80年代的一网下去,船都承不起,到现在的一天出去到江上,捞不到10斤,可能连油费都搞不回来。基因告诉她,这是一段艰难旅程,她要顶着巨大的水流,逆江而上,在深潭越冬,而且要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体能,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黄真理在国务院三峡办工作多年,曾参与组织协调三峡工程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他认为,围绕葛洲坝救鱼,长江所和中华鲟研究所等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放流700万尾以上;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中华鲟保种成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管理;取得了一批获奖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人才;凡此等等,成绩斐然,可以说葛洲坝救鱼是有成效的。无数种力量构成了无数种威胁,这些威胁又相互叠加,甚至形成乘数效应。长江病了1988年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如今只剩其二,中华鲟与长江鲟则极度濒危。更糟的是,她一直在绝食,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欲望。
这样算下来,每年放流量实际平均不到4万尾,最多的一年,不过放流了10万尾,较国外同类放流规格数量上差了十倍甚至百倍。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它仿佛在提醒人们,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在系统性恶化的环境中,最后的拯救往往是徒劳的。后来的调查表明,那是这个物种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
如果是在野外,由于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她已经接近生命极限。2006年11月,中国和瑞士发起了针对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联合科考。
初闻即是永别,媒体给白鲟灭绝起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标题。危起伟还记得当时的情况:专家咨询会实际是专家同意会。后福出生时,中华鲟已美名远扬,成了鲟鱼的中国代表。对江海洄游的鱼来说,这个池子还是小了。
今年7月30日通车的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葛洲坝下游15公里,在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与此同时,在葛洲坝下那块唯一的产卵场,已经连续三年,找不到中华鲟产卵的迹象了。
10月底,记者在荆州太湖基地的中华鲟繁育车间看到,整齐排列的大水缸正在进行水循环增氧,密密麻麻如同蝌蚪一样的中华鲟幼鱼在直径约2米的大水缸内自由欢快游弋。沿江滩涂湿地被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占用,从葛洲坝到长江口,一路上很难找到歇脚的地方,密集的船舶造成超过半数的中华鲟被撞伤,污染的加剧使长江口的幼鲟出现肝癌病变,而遇难和误捕依然较常见。
从2017年持续至今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历史上曾经分布着442种鱼类,其中特有鱼类186种,但此次调查未发现的有124种,占近29%;未发现的特有鱼类达83种,占原来特有鱼类种数的44.6%。基地里,以危起伟为首的专家早已准备就绪,彻夜治疗后,这条奄奄一息的大鱼总算脱离危险。